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

觀影發言發語:熱愛十七 Being 17(2016台北金馬影展)

進電影院前,沒看太多關於這部片的故事介紹,甚至連導演是誰都不知道。

只是對著行事曆,在這個時間有空擋,剛好銜接上一個與下一個行程,中間還有一兩個小時能夠調適心情、記下剛看完電影時熱呼呼的心得,所以選了這部片——《熱愛十七》。

2016台北金馬影展官方介紹連結:


2016 柏林影展正式競賽 / 
2016 洛杉磯同志影展評審團大獎 / 
2016 倫敦影展

導演:
安德烈泰希內,1943 年生於瓦朗斯,是法國後新浪潮時期最出色的導演之一,風格優雅細緻,擅於探討人性的複雜與情感的幽微。



電影的挑選,除了不喜歡太過於商業化的英雄片、歌舞片,還有會讓我嚇破膽子的恐怖片與驚悚片以外,沒有特別偏好。學習的起頭,總得什麼都嚐一些,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、不喜歡什麼。

前陣子被網路影評和大眾的評價吸引著去看票房熱門的幾部電影,常常覺得不對自己胃口。也不知是本身品味奇怪,或者只是對被大眾所認同、盛讚的影片莫名存著一股懷疑。久而久之,就變成現在這種碰運氣、對著行事曆決定看哪部片的奇怪形式——今天心情如何、是否有約、想去哪家電影院(或附近)晃晃,還是跟牙醫有約診,有空閑的時間,片名吸引人,看了海報覺得投緣,就去了。

台北金馬影展官方網站上《熱愛十七》的故事大綱寫得簡單,看完電影才讀,總覺得說的並不精準,但這個故事實在很難用文字描述,儘管文字與影像都是由作者與觀者共同創作的藝術。

先前看過幾部法國片愛情片,大眾的或小眾的,同性戀的或異性戀的,諸如《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》、《我的極品前男友》、《哈比情人》⋯⋯整體給我的感覺都是習慣花較長的時間鋪陳、讓人融入他們的日常,情節的轉折和結局往往都是加好幾倍的速度發生,甚至急墜得讓人差點忘了呼吸。

《熱愛十七》也是如此。



開頭花了很長一段時間鋪陳托瑪和戴米恩的日常,並不只是輕描淡寫地讓人感受到他們倆的生活環境、家庭背景和可能因此而塑成的人格差異。

在這看似平凡、大量使用特寫畫面、近拍人物的鋪陳當中,穿插著看似正常卻不平凡的事件,這些好似突兀卻異常融合在生活中的事件,都是為往後故事走向所埋的伏筆。



體育課被挑剩下來的兩人;在法文課,托瑪沒來由地就是想絆倒戴米恩;在數學課解題的嗆聲;化學課戴米恩的目光投射⋯⋯到後來兩人就是看不順眼彼此,三番兩次在學校打架鬧事,甚至約出去打架對決。一開始沒辦法理解為什麼這兩個人硬要攪和在一起,明明沒什麼交集。尤其托瑪總獨來獨往,不與人聊天接觸,為什麼獨獨要緊盯著戴米恩不肯放過,卻又在戴米恩試圖與他靠近時,又躲回他那渾身是刺的防衛中。


戴米恩生在一個看似平凡,其實幸福無比家庭。有溫暖善良的醫生母親,視幫助他人為自己的天職,關愛兒子、與丈夫鶼鰈情深;父親則是勇於追逐自己夢想,雖長期駐守在外,仍心掛家人的職業軍人(而且電影裡找的演員超帥)。戴米恩有與眾不同的空靈與細膩,左耳上永遠掛著一粒閃亮的單鑽耳環,有時是藍的,有時換成綠的。他試圖表現得與一般人沒兩樣,同時希望自己變得更堅強。除了靠和住在附近的、父親的好友,叔叔波羅,學防身術和搏擊以外,大概也期許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強壯。




相較之下,托瑪家的經濟狀況不好,務農維生,生意因大公司而深受影響。父母期待他能唸書,成為一名獸醫,翻轉階級。身為養子,托瑪雖然與父母感情深厚,仍感覺得出他的自卑和矛盾。臉上永遠掛著一號表情,好像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、冷冷淡淡。但,透過一幕幕畫面的經營與鋪陳,展露托瑪對畜牧的熱愛、對動物的照顧,流露他的細心,似乎暗示著他的另一種面貌,與他粗獷的外表形成對比。




看完整部電影,一開始是空虛的。

和先前看的幾部法國片一樣,在最後結束時的急墜感,
讓我覺得很不真實,雖然電影已經演了兩個小時。

我試著回想,去找尋他們開始愛上彼此的片段,卻苦無答案。

在那些日常的片段當中,也許是他們不知道為什麼硬要捉弄彼此、不打不相識的時候,
或者是托瑪受醫生(戴米恩的母親)邀請,住進戴米恩家後的相處等等,
那些普通的對話、莫名的吃味、視覺的衝擊、空氣與情感的流動⋯⋯

兩人在念書筆記時,互相闡述、朗誦課本上不同哲人對於慾望的定義,
我不知道那些定義究竟是台詞,或者真是那些哲人曾經說過、記載在書本上的字句,
「⋯⋯男人與女人的性交,會得到孩子;男人與男人,則會得到無比的滿足。」
(此時超恨自己沒有眼睛截圖機或超強記憶力,記不起那落落長的台詞)
但那絕對是我心目中認為最可愛、不會過於露骨的暗示了。

兩個人心裏各自有底,又或者不那麼明白的曖昧,
戴米恩的直接和單純、托瑪的游移與害怕,到最後終於卸下防備。

一切以電影故事來說,都是發生的那麼不經意,好像合理又覺得少了些解釋的發生。
再回到真實生活經驗而言,我們的戀愛不也是如此嗎?

無法定義究竟是哪一刻喜歡上他,但總會累積到一個時刻,這份喜歡會濃烈地難以忽略,

然後,爆發。

這個爆發可能難以收拾,也可能把一方炸得往前、另一方彈飛往後。

(中間發生什麼事情就不爆雷了)

雖然這結局有點芭樂,
但只要兩人的羈絆夠深,最後一定會有機會再度重逢,並且再也不放開。



留有一點想像空間,在看完電影後會無法克制地反覆思考,
腦子裡面有太多想法和感覺,恨自己的語言不夠精準,沒辦法確切地把它們全紀錄下來。

以為已經放下這部電影捲起的思緒情感風暴後,又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想到它。

我喜歡這樣的感覺,雖然有時被困擾著沒有答案很討厭。

電影給人的感官體驗和影響,
不該只是坐在影廳裡的視聽享受,或是一些簡單的結論心得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